我院师生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

作者:刘洁
来源:学生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28
阅览次数:139

12月27日,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主题征文活动的评选结果,我院辅导员刘博文《为党的事业立德树人》荣获一等奖,数学与应用数学系教师孙文华《赓续百年初心,拳拳育人征程——重读“七一”讲话有感》获得三等奖,数教2001江艺艺等4名同学获三等奖。本次征文活动共评选出教职工组获奖征文一等奖12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30篇,学生组获奖征文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6篇。

据悉,本次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牢把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坚持不懈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将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汲取的强大力量转化为推进工作落实、聚力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为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不懈奋斗,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以下是部分获奖作品展示。


为党的事业立德树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站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新起点,这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期待,更是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出的一道政治题、必答题。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走过了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令世界瞩目的发展背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党的事业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使命与追求,核心要义就在于“为党的事业立德树人”。

有志气,就要教育青年学生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个人追求从来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密不可分。如果青年一代不能主动地把“小我”融进“大我”,势必会出现更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民族复兴也将无从谈起。今天我们所教育培养的青年学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受益者,他们也必将成为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上的擎旗者、奋斗者。在教育岗位上,教育培养学生便是为未来奠基。今天的我们担当与否,关系着学生成长与否,关系着未来的中国人民幸福与否、中华民族复兴与否。从现在起,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用光辉的历史感召学生,用伟大的精神引领学生。让青年学生志在“国之大者”,才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真谛。

强骨气,就要教育青年学生学思践悟伟大的“建党精神”。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也以学“四史”为契机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百年党史中,共产党人在寻真理、求解放、谋发展、图富强的路上始终不渝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这其中最强大的支撑和指引,便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青年学生成为敌对势力最想争取、最容易争取的群体,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同“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只有同青年学生一道,用心学、常笃思、勤实践、真体悟,才能从建党精神中汲取出强大动力,才能在思想舆论领域同“黑色”作斗争,把更多青年从“灰色”向“红色”转化。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了,中国人面对各种挑战的骨气便也就强了。

增底气,就要教育青年学生始终坚定“四个自信”。自古以来,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智造”“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一系列打着“中国”标签的名词,逐渐成为我们在世界上闪亮的名片,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如今的中国敢探索、敢表态、敢担当,归根结底是我们用百年奋斗实现了蜕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中华儿女最磅礴的奋斗力量。特别是经历了疫情防控阻击战、见证了全面脱贫后,无数生动的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是正的、理论是真的、制度是对的、文化是好的。历代中华儿女、亿万中国人民,用奋斗、创新、坚守,为培育英才积累了宝贵财富。然而,如何把青年学生的注意力从流量明星、网络游戏、低俗嗜好,转移到学真知识、长真本领上来,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也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把“四个自信”作为一种追求,让今天的奋斗成为未来的底气。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教育工作,就是在为铸造镰刀和锤头淬炼钢铁。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的主动权,把培养青年学生放在内心最深处、事业最高处,才能依靠他们,为我们伟大的事业赢得更大的光明(刘博文)。


     

 

赓续百年初心,拳拳育人征程

——重读“七一”讲话有感


    重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犹如一个个鲜活的画卷一一掠过,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映入眼帘,悲壮凄美、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气吞山河、无限憧憬……,那是无数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梦”前赴后继,那是无数华夏儿女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戮力求索。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过去的一百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教育事业亦如党的革命事业和社会变革,百年演进、百年征程、至精至好、坚守创新,历经孕育、确定、发展、稳定、曲折、成熟到完善,教育强国的目标正在路上,康庄大道已势不可挡,强国梦想未来可期。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承载国家强盛的根本,而教师承担着教育的重任,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承担着引领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办怎样的教育、如何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的问题是党历经百年努力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两种基本职能,即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教育的“人本价值”,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发展,党的教育事业百年探索,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就有一大批共产党人及教育先驱认识到教育与国家存亡的关系,李大钊认为“凡事之因缘,罔弗基于人类思想之变化”,教育应该为改造中国社会服务。为实现“面向工农”的教育公平,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一代代先驱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罗石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思想的传播者,被害前豪言“放眼求真理庐陵播火种万里,风雷驱腐恶捐躯为革命铁骨葆初心”,这是共产党人生命追求和一生的信仰。

山东淄博张店胶济铁路张店小学,我校特聘教授,中科院院士万哲先教授曾于1932-1936年小学就读于此。是日本长期占据胶济铁路1923移交我国政府后铁路系统在张店建立的第一个小学,19255月正式成立,又经军阀战争、横征暴敛、山河动荡,民不聊生,铁路职工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在20世纪20年代起掀起了工人运动的一次次高潮,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工人运动的全面爆发,少年经历事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环境改变着人,时代也造就新生,正是这个时代纷争让经受颠沛流离、国无安宁的人们认识到祖国强大的意义。由此而言,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育本身,更在于国家存亡的使命担当,学生与教师无疑是每一个时代国家最有力的捍卫者。实事证明像万院士等一批知识分子无力投笔从戎,科技报国更是负重致远。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49-1978),为适应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度和党的重心任务由革命战争向生产建设的转变,党中央提出“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要求。当时的国家一穷二白,积贫积弱,无数的共产党人和教育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更有邓稼先、钱学森等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家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毅然回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2021922日,半个世纪后同样回国效力的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演讲让大家明白了祖国在每位国人内心的份量。

    为选拔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1952年全国高校实施院系调整,曲折坚韧,革故而立新。1956年山东理工大学的前身也逐渐成形,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彷徨。从办学之初的农业机械化一个专业到后来专业齐全,从办学混乱到建章立制,从不断搬迁到定居稷下黉山,都是一代代理工人努力工作逐渐打下的基业。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需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必然,教育进入快车道。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指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方针,突出了“人本价值”的教育回归。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高等教育逐渐达到了大众化水平,这是国富民强和经济实力的见证。

    开拓创新,山东理工大学逐渐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在鲁中大地拔地而起,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省属重点高校。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坚强领导下,理工人创造了一个个理工大发展奇迹。数学也从建校之初的教学委员会慢慢成长为研究室、教学系和数学院。1978年开始培养数学教育专科生,1998年开始培养数学与信息科学本科生,2007年开始培养应用数学硕士生,完成了本硕一体化培养体系,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得到贯彻,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提升,地方高校培养出了洪堡学者、一流高校教授博导一批杰出人才。

    万哲先院士先后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进入新世纪后没拿学校一分钱,却把所有的收入设立为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万承珪、周维金奖学金”,对山东理工大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逐渐形成(2012年至今)。作为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教育正逐渐回归育人本能,“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的重任。

    山东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也取得了系列成就,201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3年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获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专业、201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数学与应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中学教育第二级认证、2021年被确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适合地方高校的合格、卓越、拔尖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已经建立。

    万哲先数学实验班在万院士的帮助下于2014年成立,目前已有五届毕业生,90%左右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十几名同学正在国外及国内著名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017年万院士再次捐款100万在我校设立“万哲先院士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山东理工大学优秀学子和困难学生,为学生培养再添力量。这是老一代教育者对家乡的依恋,这是一代代理工人教育强国梦想行动。

    教育事,千万般,赶路莫怕行路艰,以史为鉴、敬畏过往,教育强国不能忘记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教育强校是理工人不断奋斗的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教育强院是当代师生的共同担当。

过去的一百年,是我们党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我们应该深深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九个必须”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深深敬畏无数共产党人为之付出的艰辛。

站在新的百年节点,第二个百年已经启程。赓续百年红色江山,铭记七一讲话,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让我们在新的赶考路上踏出铿锵步伐,牢记党的宗旨,紧紧的围绕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做到“四个回归”“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和教育强国梦想砥砺前行(孙文华)。


责任编辑:张生元